厦门大学作为对口支援我校的高校,于2024年起接收我校部分专业学生交流学习。2024年9月,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地班)2022级本科生吴汝婷、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沈珂丹作为首批交流生被选送到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开始一学年的学习。如今,正值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院士一行来访之际,吴汝婷和沈珂丹的交流学习即将期满,两位同学怀着感激和热切的心情向学院来信,写下了她们在厦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点滴感受。
根据2025年厦门大学对口支援我校工作计划,今年9月,学院新闻学2023级本科生赵婧彤、2024级本科生普王娟经过遴选,作为我院学生代表,整装待发,即将前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开展交流学习。
交流学习是我校跨校际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的具体探索,是厦门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具体举措。我院学子踊跃报名参与交流学习,交流生珍惜机会,勤恳好学,虚心求教,心怀感恩。学院教务和学工积极配合,为交流生融入厦门大学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现将吴汝婷和沈珂丹两位交流学习同学的体会择要刊登(标题为编者所加),以飨读者。
无论学习多久,都是厦大的孩子
汉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地班)2022本科生 吴汝婷
回顾在厦大学习的这一年,我觉得真的很值得!
去年秋天,初到厦门大学时的我仿佛重回大一时期。作为师大第一批到厦大中文系交流的本科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课程安排,我既充满期待,又有些紧张。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导读》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化》课程上,同学们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他们的视野覆盖了世界各地的文学文化,并且有着自己独到的比较思维,这让我深深意识到自己阅读量的不足和思考力的欠缺。
不过,也正是这种差距感推动了我的进步。我主动将自己在阅读、思考中的困惑与老师沟通。正如我在师大读大一时,班主任曾用一场新学期见面会拨开我心中关于学习发展的迷雾,在厦大的第一年,我也遇到了善于启发学生的师长,给予我信任和鼓励的同时,也提醒我要勤勉钻研,多多与师友交流。
于是,在专业课学习方面,我调整了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程参考书目,课上紧跟老师的思考逻辑,课后与老师交流疑惑;在研究兴趣探索方面,老师鼓励我旁听研究生的课程和参与读书交流会,我于是逐渐清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在与师友的交流中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的热爱。在视野拓展方面,我尝试参加各类学术讲座,旁听研究生的明清文献研究课,历史学院的古籍版本学课程和讲座,同时兼顾师范生的教育学学习;在课外活动方面,我主动加入厦大人文排球队,参与心理剧拍摄和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在厦大学习期间,我对于大学教育也有了新的认识。赴厦交流前,贺祖斌书记赠予我们交流的同学每人一本《思考大学》,我在出发前阅读过,在厦大学习期间也时常回顾。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贺书记在《后记》部分所言:“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理想主义的事业,没有理想主义精神,将无法在现实的种种矛盾、困惑中坚守自己的执着。”最初看的时候其实没有看懂,后来在厦大的沉浸式体验中逐渐有些明白了。结合我的交流经历,我想大学教育既需要培养学生对于思考的纯粹热爱,又需要帮助学生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从而可以包容志趣各异的学生,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路。万分幸运的是,师大和厦大都给予了我这样的关怀和包容,也赋予我向外探索的勇气,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方向。
另外,我还想分享在厦大的一些特别温暖的体会:学校每所食堂都提供免费的米饭;在王清明游泳馆游泳只需要2元;在图书馆借阅的书籍没看完可以多次线上续借;在中文专业的课堂上,可以遇到来自不同专业旁听的同学;在期末周的图书馆可以看到昙花盛开;在毕业季,道路两旁的凤凰花灿烂如烟霞……这样的温暖还有很多很多。虽然在厦大只交流一年,但是班主任老师说,不论我在厦大学习多久,都是厦大的孩子。一些朋友也说,希望以后还能在厦大相见。这些在厦大收获的温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总能让我在学习困惑和遇到挫折的时候重燃希望,继续前行。
非常感谢学院提供厦大交流的宝贵机会!!!我是如此幸运,可以收获这不断成长的大学三年。
2025年7月4日
这一年的点滴将成为生命中熠熠生辉的印记
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沈珂丹
能够获得前往厦门大学参加交流生活动的宝贵机会,是我大学生涯中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回首在厦大交流的这一年,时光的卷轴缓缓展开,每一页都写满了难忘的故事。初入厦大校园时,那份激动与欣喜仿佛还在心头涌动,然而接踵而至的课程学习压力,却让我迅速从憧憬回归到现实。从陌生环境的不安,到逐渐融入的从容;从课程学习的迷茫,到知识积累的充实,这一年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我生命中熠熠生辉的印记。
在这段旅程中,我何其幸运,遇到了一位良师益友般的班主任任鹏老师。记得参加他组织的交流会时,教室里没有课业的压力,只有轻松愉悦的氛围。大家围坐在一起,敞开心扉,倾诉着内心的困惑与迷茫。班主任用他充满哲理的话语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我们拨开迷雾,指明方向。他曾说:“面对未来的变化,我们难免会感到茫然,这种茫然可能随时出现,但它也是我们自主探索与选择的契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保持冷静从容,不断叩问自己的内心,清晰地审视自己的处境,然后遵循内心真实的意愿去生活。”这些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放下压力与疲惫,全身心投入到自我提升中,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充实,而不是陷入被动内卷的焦虑。
除了班主任,我还遇到了学识渊博、底蕴深厚的李菁老师。在前往厦大交换之前,我就早已听闻她的大名。初见李老师,她温雅知性的气质让人如沐春风。在她的课堂上,古代文学著作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她带着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经典,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最后一堂课上,她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成才不成器,你们应当摒弃骄气与傲气,放下过多的欲望和不切实际的志向,做一个以崇道宏德为己任,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读书人。”这句话,我将铭记一生,时刻鞭策自己。
由于厦大没有师范类相关课程,我有幸选修了教育研究院开设的课程。在《科举与高考》这门课上,郑若玲老师凭借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带领我们走进了丰富多彩的科举世界。这门课修习的同学并不很多,却因此有了更深入的学习氛围。结课时,我们围绕“分省考试制度公平性”展开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赛。在备赛过程中,我与队员们一起查阅资料、深入探讨,不仅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厦大的课余生活同样精彩纷呈。学校开设了必修的游泳课、趣味十足的爬树课等特色课程。虽然我没有选修这些课程,但我也常常和同学在清晨的体育馆顶楼,迎着朝霞畅快游泳;漫步在上弦场,诉说着青春的心事;或是早早来到图书馆,和周围奋斗的同学们一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在课余时间,校园马拉松、飞盘大赛、羽毛球大赛等活动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厦大蓬勃的青春活力。
在厦大的这一年,我的学习习惯同样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班长和同学们的交流探讨,让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学习技巧,比如高效做笔记的方法。同学们的热情友善,让我迅速融入了这个温暖的集体。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从住宿安排到学习指导,都让我倍感温暖。
我衷心感谢母校师大给予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我能够踏上这段独特的学习之旅,汲取知识,增长阅历。在交流期间,师大的老师们也始终关心着我,在学分转换、生活起居等方面给予了我诸多帮助,让我深知,无论身在何处,身后都有强大的母校作为后盾。在外的这一年,我常常怀念雁山校区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如今即将返校,内心满是学成归来的满足与自豪与喜悦。
2025年7月4日
(文/蓝善康、吴汝婷、沈珂丹 审/谭智奇 蓝善康)
吴汝婷和沈珂丹在厦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发言
和沈珂丹在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