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之光•基地论坛第17期:黄咏梅谈“小确幸时代的写作”

时间:2017-05-28浏览:785

5月26日上午,中文之光·基地论坛第十七期讲座在雁山校区文四区105教室顺利开讲。我院知名校友、著名作家、《羊城晚报》花地副刊部编辑黄咏梅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小确幸时代的写作”。出席本次讲座的嘉宾有中国现当代教研室黄艺红、李雪梅。

讲座中,黄咏梅老师从个人的阅读和写作体验层面给大家介绍了“小确幸”的由来和定义。而小确幸写作”是对现在生活中人和事的浅显表达,它并不能更深层次地去探索和认知事物背后的本质,因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写作保持警惕性,不能过分认同,我们阅读和写作时都应深入挖掘和思考生活的状态。

接着,黄咏梅老师谈到了写作者三种层次的精神姿态。她认为,写作者的精神姿态的第一层次就是上述的“小确幸写作”――一种以具体事例来写幸福、欢乐等抚慰人心的暖文;第二层次是对现实警惕,发现事物的本质后,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从而呼之而出的写作;第三层次是需要信仰和对理想生活的膜拜,然后由于对现实的不信任与批判,对事物的表象保持距离的一种情感充沛、思想幽深的写作。黄咏梅老师指出,写作者写作需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姿态,慢慢深入,从深层次的精神姿态去揭露生活的本质,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探讨写作者的情感姿态问题时,黄咏梅老师结合自己的作品《虚构的瓦解》来解释第一种情感姿态――相信人最根本的情感。她指出,这种对真情的信任是写作的基石,支撑着文章的高度和走向,因为只有写作者自己相信了,读者才会相信和接受。她通过对雪莱和门罗的作品的对比,阐释了第二种情感姿态――为他人流泪,写他人的伤感。她指出这样的姿态能提供更大的写作宽度和更高的社会价值。

随后,黄咏梅老师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来谈论“小确幸”时代下文学的“常”与“变”问题,指出我们要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中保持清醒,去发现和剖析人之常情常理的微妙变化,完整传达时代与个体的变化。黄咏梅老师通过对土改小说和网络文学问题的探讨来阐释经典文学如何书写时代变化,倡导大家多关注传统文学的情怀,借鉴更多有积淀有价值的东西。

在提问环节中,黄咏梅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余秀华、范雨素等网络作家的网络文学的走红原因,精神姿态与情感姿态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耐心解答,最后黄艺红老师给本次讲座做总结。

这次讲座让我院师生对当下“小确幸”时代的写作有了不同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写作之路有了个更明晰的方向和写作姿态,是一次智者与我院师生以及写作爱好者的心灵触动。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嘤鸣记者团 文/杨广露 摄/邢海月)

讲座现场讲座现场全景现场观众聆听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