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南国早报》第五版以《传统文化不断回归 如何让孩子学好诗词》为题聚焦当下如何学习古诗词的热点。广西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主任、我院博士生导师莫道才教授分享了“按年龄选作品,跟着诗词去研学”的建议。
现将报道原文分享如下: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学习古诗词?丨古诗词热教育思考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婧 刘豫 刘秀华(实习生)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长安三万里》,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频受热捧。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进行,以及传统文化的不断回归,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将目光对准了古诗词学习。这股热潮要不要跟,怎么跟?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文化、教育专家,一起看看他们的建议。
诗词书籍热销,打开方式多样
7月20日,记者走访南宁多家书店发现,诗词类书籍颇受读者热捧。民族大道上一家书店,设置了“古代诗歌鉴赏”专区,前来选购者不断。在位于青秀区的另一家书店里,唐诗宋词类书籍被摆放在显眼位置,一名工作人员称,近期有不少家长来询问诗词类书籍,这类书的销量较之前有所提高。
“现在诗词类图书的出版,不少也跳出了传统的‘注释式’模板,有更多花式打开方式。”出版人吴女士告诉记者,她注意到最近出版市场上,这类书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些作者精心选取地理、节气等线索,或是以手绘、漫画等方式呈现,有的还有“扫码看动画视频”等附加服务,兼顾专业性与趣味性。这些为当代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唤醒年轻读者的情感共鸣。
网络视听时代,该如何学古诗词
说起学古诗词,不少家长都感到“头大”。是买本书念给孩子听,还是干脆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讲究平仄押韵的精妙文字,如何才能入脑入心?
阅读推广人叶莉说,古诗词本身就融合了音乐的听觉艺术和绘画的视觉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艺载体。影片《长安三万里》能唤醒观众的唐诗DNA,说明大家对填鸭式的灌输传播审美疲劳,更倾向于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网络视听时代,家长不妨带孩子观看一些优秀的文化综艺节目,或许能激发孩子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学起古诗词来更鲜活、有趣。
叶莉认为,学古诗词就要多诵读,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通过反复吟诵、揣摩,熟悉诗词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能帮助孩子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建议:按年龄选作品,跟着诗词去研学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命题专家、广西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莫道才教授表示,孩子多读多记多用古诗词名篇,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审美观、优雅的品性和健全的人格。他建议,给孩子学习的诗词要适应年龄理解能力,先选择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选择一些关注自然风景、动物、有趣的故事作品。孩子学习古典诗词,一开始都会通过死记硬背来理解字面意思,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步有深入的理解。早期背下来的诗词会沉淀在大脑里,潜意识影响孩子的思考和情感,对一生都是有用的。
“读了古诗词名篇,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诗人笔下的山川风物来一场研学旅行,亲身体验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这种知行合一的体验,更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
目前,南国小记者的中华古都游学营正在火热进行,游学路线涉及开封、洛阳、西安,不少是《长安三万里》中古诗词吟诵的地点。小记者们表示,游学营丰富的内容设计、专业的讲解,让他们更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整理/院办 审核/韦敏)
报道链接:
https://app-h5.ngzb.com.cn/shareArticle?news_id=1064504162&platform_id=0
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