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之光·研究生学术论坛”329期:读诗与写诗

时间:2024-09-28浏览:10

        2024年9月23日,我院第329期“中文之光·研究生论坛”邀请到了现任《上海文化》杂志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张定浩老师,在我校雁山校区行政南楼101会议室为师生带来题为“读诗与写诗”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的刘巨文博士主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当代文学、写作学专业研究生到场参加讲座。

        本次讲座,张定浩老师主要深入探讨了如何进入文学这一核心问题。讲座开始,张定浩老师首先指出了当代小说批评与诗歌批评的区别,也就是诗人往往与评论(诗论)有更紧密关联,而小说家则相反,并提出了相应解读。此外,当代小说创作和批评现状不同的是,新诗仍然缺少典范式作家和作品,处于一种美学上不稳定状态。随后,张定浩老师分析了新诗中语言、存在、真理三个层面的感受力,并表示不要以知网文章为标准学习写作,切忌直接使用知网作为理论支撑,而应多读原典,从学科经典中直接吸收,并认为文学总是新鲜的,伟大的文学历久弥新,对伟大文学的阐释同样历久弥新。接着,他以《关雎》为例,展开文本细读,提出一种全新的解读,为如何具体有效进入诗歌给出批评范例。他还以简·赫斯菲尔德的短诗《落地的梨子》为例,对诗人的诗艺进行具体解析,并从诗中“着地的一边有些擦伤,他就从那里吃起”一句引申,指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缺陷,但人不应该逃避或改变自己,而应该面对自己的局限,在自身已有的局限中做到最好。最后,张定浩老师表示所有写作都是在不成熟的条件下进行的,鼓励大家去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从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做起。  

        讲座尾声,各专业研究生踊跃发言,与张定浩老师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最后,刘巨文博士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通过朗读、赏析了张定浩老师的诗《有信》,带领大家感受诗艺,指出纯正的根性是诗人和读者发展自身以及解决我们自身问题的基石。本次讲座以谈论诗歌鉴赏、创作层面的问题为主,又旁及诸多文学领域的现象与问题,重在对文学的综合认识,给予我院学生多方面的启发。

 (文/钟智杰   图/叶洁莉   审/刘巨文   黄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当代文学、写作学专业研究生参加第329期“中文之光”讲座)

 (主讲人张定浩为师生带来题为“读诗与写诗”的专题讲座)

 (互动环节,在场学生向张定浩老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