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号下午,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第353期“中文之光·研究生讲坛——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系列讲座在育才校区文二楼举行。讲座特邀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民教授作“多模态民族志的思考”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海力波教授主持,汤恺杰博士等教师以及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专业研究生参加此次讲座。
王建民从“多模态”的概念入手,点明后反思时代人类学研究的关键难题——如何提升田野民族志研究质量,挖掘其深度与广度。“多模态”这一当代跨学科的前沿理论,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从身体动作到艺术表演,从文化象征到日常实践,“多模态”已突破语言局限,涵盖了多种意义表达形式,推动“多模态人类学”成为学术新热点,也促使学界对研究方法展开更多探索。
他还以生动实例阐释人类文化表达的多元性与交融性。结合自身参加《我是中国的孩子》纪录片拍摄以及在陕北参与“闹红火”仪式调研的经验,王建民指出影片作为典型的多模态文化载体,不仅融合了视听元素,更涵盖文字、器物以及丰富的感官体验,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细腻展现影片内涵。影像民族志同样如此。这些实例深刻揭示了文化表达中模态复合性的重要意义,展现了人类在文化实践中对多模态运用的持续探索与创新。
然而,他也提到,在科学主义主导下,民族志研究曾陷入文字与视觉的局限,其他模态的价值被忽视。但在当下数字技术普及的时代背景中,将多模态视角融入民族志研究,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这些问题,王建民最后提出在研究中应重视多模态的融通与合作,深入参与多模态实践过程,理解其动态变化与塑造机制。
最后,海力波对本次讲座作简短总结,本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也为民族志及相关学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励着更多学子投身于多模态民族志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学术领域。
(文/马家敏 图/蒋伊文 审/谭智奇 海力波 黄瑶 伍媚扬)
(王建民教授介绍多模态民族志的相关概念)
(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专业研究生等参加353期“中文之光”讲座)
(我院海力波教授主持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