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文|神交

发布者:龙晓添发布时间:2020-10-17浏览次数:30

神交

 

                                                 任  真

 

中戈 摄影


  少年的我经历过两种饥荒,物质的匮乏尚且不论,精神的贫困也很折磨人。我的生活环境是个高等学府,按理会有无边无际的藏书可供享用。遗憾的是,那时候,许多书只能封存库内不得流通;也由于读书无用思潮,我周围的人难以理解我对书的特殊渴求。

 

  央求在大学执教的父亲,好不容易进入了某系资料室,那积满灰尘的书架上,搁置的多是各种全集、选集、家史、资料等书籍。我并没有多少读书经验,可怜的一点儿知识远不够指导我遨游这神圣而又被人遗忘的知识殿堂。我所嗜好的不外是那时流行的战争小说,其中扣人心弦的情节还很能满足我那不明事理的好奇心理。可是在那严肃与一本正经的书库里,我的愿望显然不能实现。于是,在满腹沮丧和不过如此的矛盾心情中,我只是为了不辜负这次宝山之行,才挑了一本兼历史和故事于一体的书,名叫《郭亮的故事》。

 

  这本书我竟然读了多年。从小学低年级读到高年级,至少读了八遍,并通过它与同学交换了不少书,诸如《西沙之战》、《艳阳天》、《征途》之类文艺作品。《郭亮的故事》并不是一本著名的历史传奇,也很难说得上是一本著名的少年普及读物。在我少年时代屈指可数的几个读书朋友中,读过这本书的人实在不多。我也从未想过要把这本书当作自己的读书经历加以炫耀,那时候可以炫耀的书虽然少但还的确存在,比如《闪闪的红星》,又比如《水浒》。

 

  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培养了我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兴趣。这种兴趣后来变成了对整个历史学科的兴趣。虽然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我丧失了历史学的深造机会,但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还是觉悟了的。并且,这本书还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塑造了一个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他年轻热情、机智勇敢、富有才华、深受群众爱戴,他就是郭亮。郭亮启蒙了我对正义、对理想、对激情的崇尚。

 

  后来我一旦读到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我就会很注意是否有郭亮的踪迹,尽管大多数时候我都失望了。事实证明郭亮并非赫赫有名的历史巨人,他不过是早期共产党人中的一分子,他客观存在,而并非举世瞩目。后来我还读了不少相近题材的文艺小说,如《青春之歌》,如《红旗谱》,如《三家巷》,里面出现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少年布尔什维克的形象,我都觉得熟悉亲切,可歌可泣。现在回想,无疑是早已接受了郭亮的缘故。

 

  岁月如梭,做历史学家的梦已熄灭,或被其他的梦取代。郭亮也早已从我的记忆的意识层面下降到了无意识层面。我几乎就要忘却这本书,忘怀这个人了。我平常被许多琐事纠缠,我喜欢写些关于文艺创作的评论。有一次被一位编辑约稿,让我评一篇报上发表的小说。我评了,认认真真、很带感情地评了。因为我读过这位作者的另一篇小说,写的是抗战时期的一段往事,我对作者的八路军经历很感兴趣,他所叙述的那段岁月有一种平静、朴素、诚实的动人之处。

 

  后来我的一位朋友去拜访了这位作者,他是为了写一篇这位作者的印象记。回来后他告诉我这是一位老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0年代参加八路军,现在是离休军人,就住在我们这个美丽城市的西山脚下安享晚年。他从50年代开始创作,至今已有二、三百万字的作品,笔耕不辍。

 

  这一切我都已知道,不是特别关心,我只是问:“他对我写的那篇评论感觉怎样?”

  “感觉很好。”

  “由衷的吗?”

  “由衷的!”

  我已满足了。我不打算继续谈下去。还有什么比理解更令人愉快的呢?我评论,就是去理解别人,别人接受了,说明我具有这份理解力。而理解力实在不简单呀,需要知识,需要阅历,需要思想,需要感情,甚至,还需要良知,不然怎么会有成语: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然而朋友却接着刚才的话题说了下去:

  “他写了很多作品,多半是革命回忆录,像《郭亮的故事》……”

  我心里一亮, 一段极遥远,仿佛蒙上了厚厚尘垢的记忆突然复活,少年时代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无人问津的书架,那底色灰青却有一道红亮的薄薄小书。我的心一阵感动,我曾以为自己沧桑历尽,铁石心肠,但这时却柔情似水,热泪充盈眼眶。那一瞬间我百感交集,我如此生动、如此丰满地重温了那隐藏在我灵魂深处的关于真理、关于善良、关于美的全部信仰。

朗读者:韦礼义,桂林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书香城市》《娱乐空间站》节目主持人,977城市之声频率配音员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 桂学研究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