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桂北纪行:走进红色八桂

发布者:蓝善康发布时间:2021-07-18浏览次数:10


为寻找共和国于桂北的红色记忆,挖掘广西红色资源,将其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史增信。2021年7月10日至11日,红色追梦者实践团队走访全州、兴安几处红色地点,不断记录、学习和思考。

初见: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纪念馆,五角星,是全州给人的第一抹红色印象,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考察广西到达的第一站。纪念馆位于山腰处,选择了最为开阔的一处,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偌大的五角红星镶嵌在山间,映入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眼前。在离纪念馆尚远的马路边,前来参观的孩童激动地指着纪念馆,蹦蹦跳跳跟家人说:“看,那是红星!”

 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与我们相伴这一程红色之旅的朋友,是湘江战役亲历者陈新州的后代陈华生,当翻开李时新的著作《重生——湘江战役中失散的红军记忆》,陈华生先生的脸庞,让我们自动代入书中陈新州先辈的照片。

早上九点钟开馆始,纪念馆里人头攒动,三层楼的建筑每一层都需要说“借过”,那些在烈士面前驻足的,有前来研学的学生,忆往昔的老人,以及父母带来参观纪念馆的孩童,以及来举办党团活动的支部,烈日下,许多党旗在人群中挥动,迎着山间的风飘扬。在陈树湘师长的照片上方,刻着这么一句话:“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照片里他躺在担架上,纱布,鲜血,让我们从他没有一丝痛苦的表情中感受到痛苦,这位肠断湘江的红军战士,是真正的共和国的英雄,是湘江战役最浓重的一抹红色记忆。在他的照片下,是带着红领巾敬礼的小小少先队员,以及泪眼朦胧的姑娘。“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几个大字刻在纪念馆大厅的高处,这里没有讲解员讲解,那些刻满整面大厅的湘江红军,接受着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瞻仰,这成为游人的第一印象。作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是如此值得前来,陈华生跟我们说,这里应该来,更应该学。


聆听:走访觉山阻击战亲历者后人

“觉山阻击战,光照千秋”,这是聂荣臻将军的题词。离纪念馆一公里处的前方,是觉山阻击战遗址旁的村庄——觉山村。据悉易荡平烈士的墓就位于村内,当我们赶去询问之时才知,因为一些原因已经迁移。村口的石碑刻着村名,同时用红色的字眼刻着“不忘长征精神,牢记使命”。旁边正在修缮的是团长林彪曾经的指挥所。正在劳作的村民告诉我们,不日这里即将开放游览。村前的功德碑上,刻着一批捐款修缮村内红色遗迹的村民名字,陈华生指着其中一个名字告诉我们,伍祖华,这是你们的师兄。

通过打听走进一所农户,一位中年模样,面色黝黑的村民正在屋前劳作,屋内不施装潢,发黑的墙沿长满了青苔。在我们表明来意过后,他邀我们坐下,端来一壶凉水。他是王寅修老人的儿子王世计,他的父亲王寅修,曾经救过杨成武将军。

“那时候我的父亲很年轻,只有18岁,当地的人经常会把水和粮食挑上山给红军。当时国民党的枪炮就在不远处开着,我的父亲挑水上山去给红军的时候,木桶都被国民党的子弹打穿,到山上一看,水都漏完了,第二次再叫我父亲送水上山,他就不敢去了。

“打仗的时候很艰苦,那些干粮吃不了,红军很多是饿死,渴死的,又没有粮食,国民党的武器又比我们好,所以那时候打仗我们牺牲了很多人。”

“您的父亲救过杨成武将军是吗?”

“是的,当时杨成武将军受伤了,一些村民去抬回部队,本来是叫我爷爷去的,后面是我的父亲去。后面杨成武受伤回到部队以后,就去了才湾寨圩那边,条件很艰苦,也没有治疗,带伤离开。”

“当时易荡平牺牲的时候,是有人下来说,首长牺牲了,你们叫两个人抬下来,找个好一点的地方埋葬。”这位改名意为荡平天下敌寇的红军战士,牺牲之时只有26岁。

“我爷爷说为什么我们的红军那么好,他们从来不去老百姓的家里打扰老百姓,不要老百姓的东西,叫他们去他们也不去。这么好的部队,我们要送点水给他们喝,就这样他和我的父亲给红军挑水挑饭。”

“您的父亲当时不会害怕吗?”

“怕啊!最初我爷爷叫他送饭,他很年轻不知道怎么怕。挑着一对木桶,一边装饭,一边装水,就这样提上去了。后面他抬下易荡平,救走杨成武,根本不敢跟别人说,也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就知道是红军首长,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当官的,又怕被抓,后面才懂得他们。”

王世计也告诉我们,当初战况惨烈,蒋介石在这边的部队,湘军最为厉害,这边打的是阻击战,杨成武、易荡平带部队在这边全力阻击,确保红军过湘江。而他们的父辈作为当地村民,亲历了这场惨烈的觉山阻击战,并投入其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浓厚的军民情谊,是长征得以胜利的原因之一。

 左王世计 右陈华生


漫游:大坪渡口又逢红星

行至绍水镇的大坪渡口,古色古香的房屋,缓缓流淌的江水,倒影出当地的秀美,俨然一片岁月静好。但还有那络绎不绝的研学队伍,石碑上的红星,告诉我们这里是长征红军来桂的第一渡,而渡江时的惨烈,我们仍能从当地老者的话语中窥见一斑。

“当时红军过来的时候,是没有桥的,他们就从对岸涉水过江,十二月的桂北天气极冷,真不敢想象他们如何过来,那时候江上浮着很多红军的尸体,有些不会游泳的小红军就抓着战友的尸体浮过来。”那些小红军,更让人听来伤感,他们实在太小,他们在桂北的这一程,走得特别艰难。

几经辗转,走访几处桂北的红色教育基地,在感慨此地红色资源丰富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深以为然。湘江战役彰显了红军将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鱼水般的军民情,向死而生的强大精神力量,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学习。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只有做到学史增信,遇到困难时想想湘江战役,方能不负此行。

大坪渡口

感悟:纪念石碑园体会军民鱼水情

7月11日上午,实践队按照计划前往兴安县湘江战役纪念碑园参观、走访。湘江战役纪念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上午十时许,实践队顺利到达纪念碑园。走进纪念碑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巨型浮雕头像。四个头像分别是:儿童、妇女、青年指挥员、老游击队员,它代表着当年红军的构成。走过一段长长的阶梯,山顶的湘江战役纪念碑赫然在目。据导游解说,此碑高34米,寓意湘江战役发生在1934年。纪念碑由三支直插云霄的步枪造型构成,一是体现出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思想,二是体现了红军长征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胜利大会师。纪念碑下部为圆拱形建筑,象征着数万红军烈士英灵长眠安息的陵墓。

下山后,实践队到湘江战役烈士英名廊瞻仰。长廊全长32米,花岗岩的墙上镌刻着收集到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20321名红军烈士英名。烈士英名是以县为单位收集的,而队员们发现临近的名字不仅姓氏,就连字辈都是相同的,这正体现了战斗时期广为传唱的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就是人民对子弟兵的深厚感情,这就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军队的无限信任。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

随后实践队进入湘江战役纪念馆参观,纪念馆主体造型为战火硝烟下红军的八角帽,分为序厅和 “苏区风云”“兵临湘江”“突破湘江”“历史选择”“精神永存”五个展区,再现了中央红军浴血奋战、血染湘江的悲壮历史,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出了极为重要的铺垫。在参观途中红领巾讲解员给队员们讲解了孙立新的油画《我们一定会回来的》的故事,描绘了红军战士在于都河畔与苏区群众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反映了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情谊。

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


传承:访红军后代,承革命精魂

为深入了解兴安县红军足迹和革命遗址,7月11日下午,红色追梦者实践队一行五人跟随失散红军陈新州之子陈华生走访了他的学生张科庆。

下午五时许,实践队来到了张科庆家,还没等我们进门,张科庆就热情地出门迎接我们,还为队员切西瓜,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客家人的好客。座谈中,实践队围绕失散红军陈新州同志的经历向陈华生请教了“陈新州同志所在的中央红军行军的重要路线”和“陈新州同志与红军失散后的生活经历”。陈华生循序渐进,一一作答,他的学生张科庆作为曾目睹红军行军的老人的孙辈也补充了很多史料。

左张科庆 右陈华生

陈华生说到与他的父亲相处的点滴,动情地说:“他是我最敬重的人。”张科庆谈及爷爷曾讲过的红军故事,说:“那是一只有组织、有信仰的部队啊!”他们勉励大家努力学习,多多了解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队员们纷纷鞠躬致谢。栩栩如生的红军故事和充满革命历史意义的遗迹让队员们过了难忘的一天,也给红色追梦者实践队“‘感党恩跟党走’主题系列活动之现代传媒下的湘江战役革命精神”实践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实践队合影



来源: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吴月芹  祝赫

图:田梦坭

审:黄伟林  蓝善康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 桂学研究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