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姓名 | 论文标题 | 发表刊物 |
1 | 刘纪新 | 从统一走向多元——新时期以来壮族小说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
2 | 刘娇 | 论林白诗歌中的植物意象 | 《南方文坛》2021年第6期 |
3 | 李逊 | 欲望超克与精神救赎——论杨映川的小说创作 | 《南方文坛》2021年第2期 |
4 | 李逊 | 远古的呼唤从未消失——重读蓝怀昌长篇小说《波努河》 | 《南方文坛》2022年第1期 |
5 | 马一博 | 张栻桂林摩崖石刻书法考略 | 《中国书法》2020年第5期 |
6 | 宋扬 | 茅盾与宋云彬友情之嬗变考 | 《南方文坛》2022年第5期 |
7
| 郭玉贤 | 《灵渠》与岭南世界的浴火重生 | 《南方文坛》2019年第6期 |
8 | 欧造杰 | 凡一平《我们的师傅》的叙事艺术
| 《南方文坛》2021年第4期 |
9 | 江朝辉 | 阮元在桂林的摩崖石刻及其书法 | 《中国书法》2017年第10期 |
10 | 余意梦婷 | 马君武文学档案补述——以马君武桂剧改革为视角 | 《山西档案》(核心)2017年第6期 |
11 | 余意梦婷 | 略论况澄哀悼诗之特点
| 《山西档案》2017年第3期 |
12 | 谢婷婷 | 从《太白》停刊说起 | 《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 |
13 | 戴良燕 | 从《岭外代答》所载对外贸易的繁荣看乾淳时期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 《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
14 | 欧造杰 | 新时期以来壮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 《民族文学》2021第9期 |
15 | 李逊 | 《破阵曲》:漂泊在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文人群像 | 《歌海》2018年第6期 |
16 | 李逊 | 《美丽的南方》的隐喻修辞与壮族书写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
17 | 李逊 | 幸福在哪里?——论锦璐小说中女性的幸福困境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
18 | 宋扬 | 呈现正史背后的细节与真相——评《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 | 《广西文学》2022第1期 |
19 | 陶彦姝 | 一部具有艺术张力的小说——论红日长篇小说《述职报告》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
20 | 刘娇 | 《诗创作》研究 | 《桂学研究》2019年第7辑 |
21 | 刘娇 | 许敏歧散文诗中的“荒原”空间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
22 | 欧造杰 | 理论与实践同行——论王敏之的民族文学批评
| 《河池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
23 | 欧造杰
| 浅析红色经典小说的意义和局限——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革命历史小说和农村土改题材小说为例 | 《创作评谭》2022年第2期 |
24 | 欧造杰 | 壮族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其意义
| 《河池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
25 | 欧造杰 | 大石山区民族文学的活力——毛南族新时期的文学创作评述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
26 | 廖雪霞 | “一带一路”视域下广西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以广西文坛“三剑客”为中心
| 《独秀论丛》2019年第1期 |
27 | 廖雪霞 | 由自我走向人间——李约热《人间消息》的经验化书写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
28 | 廖雪霞 | 匮乏与补偿——陶丽群小说论 引证(2)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
29 | 廖雪霞 | “质朴”“原本”“真诚” ——论吉小吉的诗歌观念与创作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
30 | 廖雪霞 | 锦璐:人之困境与预言——从《双人床》说开去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
31 | 廖雪霞 | 自我的破碎、补缀与重塑——非亚诗论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
32 | 叶子 | 理想的破灭悲剧的必然——论田耳的《夏天糖》 | 《桂学研究》2021年第七编 |
33 | 杨晓霞 |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光盘小说研究 | 《桂学研究》2021年第7辑 |
34 | 乔靓 | “看与被看”的建立与动摇——王西彦《两乞丐》文本分析 | 《桂学研究》2021年第7辑 |
35 | 林佳锋、王艺涵 | 别现代主义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活动的时空建构研究 | 《桂学研究》2021年第7辑 |
36 | 王艺涵 | 花山岩画骆越图像研究 | 《桂学研究》2022年第8辑 |
37 | 戈子依 | 灵渠传说:社会空间中民间“历史心性”的表述 | 《桂学研究》2022年第8辑 |
38 | 郭玉贤 | 陈柱《老子注》论略
| 《桂学研究》2018年第6辑 |
39 | 陈雪军 | 论壮族花婆形象演变的审美范式
| 《桂学研究》2019年第7辑 |
40 | 陈雪军
| 桂林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以临桂五通农民画为例 | 《桂学研究》2016年第4辑 |
41 | 吴建冰 | 广西世居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文化渊源
| 《桂学研究》2017年第5辑 |
42 | 廖雪霞 | 二十世纪广西乡土文学的现代性书写 | 《桂学研究》2022年第8辑 |
43 | 谢婷婷 | 从桂剧的传承开发探索广西特色文化发展新路径——以桂林市艺术学校为例 | 《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
44 | 陈娟 | 个人·身体·情感——论纪尘的女性经验书写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
45 | 陈娟 | 日常生活的崇高——刘春诗歌的精神分析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
46 | 王丹 | 裂变中的追寻——光盘小说论 | 《广西民族师范大学学报》2018第4期 |
47 | 臧晓彤 | 端木蕻良在桂小说解读 | 《贺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
48 | 黄展鹏 | 论凡一平中篇小说的人物形象 | 《贺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
49 | 许馨月 | 韦一凡农村题材小说现实主义精神浅探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
50 | 张岚 | 迷失的寻找之旅——从“丢失—寻找”主题解读凡一平都市小说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
51 | 宋扬 | 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 | 《东方丛刊》2008年第4期 |
52 | 谭凯匀 | 论王勇英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
53 | 覃结玲 | 论黄咏梅小说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性别审视 | 《文学界》2010年第9期 |
54 | 李逊 | 救命·救心·救梦——读东西的《救命》 | 《教育观察》2012年6期 |
55 | 黄伟林、张俊显、唐迎欣、李逊 | 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及思考
| 《当代广西》2012 第11期 |
56 | 程冉,黄伟林、李逊、翟羽佳、邢艳斐 | 用艺术留住城市的脚步:席华采访录
| 《贺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
57 | 何泳锦 | 《文学创作》的生长环境
| 《文化学刊》2016年第2期 |
58 | 程鹏瑜 | 《秋声赋》中徐子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 《贺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
59 | 蒋婧琳 | 性别视角下对朱山坡小说的解读 | 《卷宗》2017第6期 |
60 | 蒋婧琳 | 论严杰人诗中的英雄形象
| 《抗战文化研究》2016年(年刊) |
61 | 潘思健 | 躁动语言下的生活焦虑:论《请勿谈论庄天海》的语言特色
| 《文艺生活》2013年第8期 |
62 | 张岚 | 诗人的小说--朱山坡访谈记 | 《河池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
63 | 李潜 | 论白先勇小说的语言风格
|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
64 | 韦林池 | 浅谈林白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游离现象 |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4期 |
65 | 韦林池 | 独特的童真美感——论“桂林文化城”儿童诗歌创作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
66 | 朱大喜 | 试析桂林文化城戏剧家群的影响与启示 | 《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
67 | 唐明星 | 鬼子的“鬼”话:对文学和中国当下文坛的一些个人见解
| 《东方丛刊》2004年第4期 |
68 | 胡红莲 | 被肢解的天使——论李冯电影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性别叙事 | 《职大学报》2009年第3期 |
69 | 伍贤初 | 为农民写戏的戏剧家——王志梧彩调剧创作研究 |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
70 | 伍贤初 | 壮族文化的审美表现_论梅帅元的戏剧创作 | 《语文学刊》2009年第9期 |
71 | 陈诗艺 | 一切景语皆情语——论黄咏梅小说中自然景物意象的情感蕴藉 | 《安徽文学》2010年第9期 |
72 | 王云杉 | 论陈建功小说的主题意旨和思想局限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
73 | 王云杉 | 个体的生活史、情感史和心灵史——评陈建功散文集《默默且当歌》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
74 | 刘梦舒 | 口述历史记忆的建构与发展——一个基于桂林民歌传承主体的调查报告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
75 | 陈佩坤 | 身心灵理论视野下的民歌文化旅游——以桂林地区为例 | 《歌海》2018年第4期 |
76 | 罗新丹 | “踏祖公”仪式与富川平地瑶族群交互关系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
77 | 李涵颖 | 论田湘诗歌的轻逸之美 | 《河池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
78 | 王卫云 | 论田湘诗歌的张力 | 《河池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
79 | 谢媛媛 | 田湘诗歌中的镜像与自我建构 | 《河池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
80 | 谢媛媛 | 终归知道去何处与何所由来——谈独秀作家群梁潮的诗歌时间 | 《文化学刊》2018年第9期 |
81 | 王浩宇 | 田湘抒情诗歌母题及其产生特征分析--以诗集《雪人》为例 | 《河池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
82 | 苏迪 | “桂林千古情”的艺术符号与传播价值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第3期 |
83 | 薛颖敏 | 白先勇作品中意象的悲剧意蕴 | 《青年文学家》2020年第12期 |
84 | 孙丽燕 | 论古典诗词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 | 《长江丛刊》2020年第14期 |
85 | 孙丽燕 | 论桂林时期余所亚的漫画创作 | 《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1期 |
86 | 杨歆瑶 | 浅析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张曙的音乐创作活动 | 《参花》2020年第2期 |
87 | 杨歆瑶 | 时代的旋律与壮乡情调的交织——试论陆 | 《北方文学》 |
88 |
| 地小说《美丽的南方》的创作特色 | 2019年第30期 |
89 | 黄赫男 | 桂林千古情的文化再生产方式分析 | 《桂林师范学院专科学报》2020年第2期 |
90 | 肖悦 | 柳宗元对佛教的态度转变-以对永州和柳州山水的描写为例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
91 | 骆靖璇 | 抗战时期巴金在桂林的文学活动及创作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第3期 |
93 | 韩瑞 | 王鲁彦在桂林的活动及其对抗战文化的贡献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第4期 |
94 | 康瑞霞 | 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转化——以五通镇为例 | 《文化学刊》2020年第2期 |
95 | 章玺 | 民歌与情感:当代壮族民歌的情感人类学研究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第1期 |
96 | 王希 | 跨文化视域中的广西文学——以陈谦的小说为中心 | 《独秀论丛》2020年第1期 |
97 | 林佳锋 | 审美三重奏:民俗艺术的审美人类学研究范式——以广西贵港师公戏研究为例 | 《歌海》2020年第2期 |
98 | 周静 | 身体感知、身份建构与蓝靛瑶服饰制作技艺——以广西凌云县果卜村为例 | 《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 |
99 | 杨静 | 蚂拐舞仪式中的象征符号意味探究 | 《歌海》2020年第2期 |
100 | 林芳 |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14期 |
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