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发表刊物信息 | 排名 |
1 | 刘铁群 | 桂林文化城文艺期刊的总体特征 | 《南方文坛》2021第3期 | 独著 |
2 | 刘铁群 | 茅盾与宋云彬关系之嬗变考 | 《南方文坛》2022年第5期 | 第一 |
3 | 刘铁群 | 论林白诗歌中的植物意象 | 《南方文坛》2021年第6期 | 第一 |
4 | 刘铁群 | 《灵渠》与岭南世界的浴火重生, | 《南方文坛》2019年第6期 | 第一 |
5 | 刘铁群 | 关于茅盾“雨天杂写”系列杂文的史料问题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4期 | 独著 |
6 | 刘铁群 | 沈从文《芸庐纪事》的相关史料问题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8期 | 独著 |
7 | 刘铁群 | 凤子的回忆录与桂林版《人世间》的前身后世 | 《南方文坛》2018年第6期 | 独著 |
8 | 刘铁群 | 新西南剧展与文学教育之美 | 《歌海》2018年第3期 | 独著 |
9 | 刘铁群 | “有我”的散文世界——读梁晓阳的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 独著 |
10 | 刘铁群 | 桂剧《破阵曲》的编剧艺术 | 《歌海》2018年第6期 | 独著 |
11 | 刘铁群 | 抗战文人与桂林的山 | 《博览群书》2018年第1期 | 独著 |
12 | 刘铁群 | 文学研究与公共视野——从新西南剧展看文学研究介入现实的可能及意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 独著 |
13 | 刘铁群 | 深流藏于静水生机蕴于寂寞——简论近20年来的广西散文创作 | 《南方文坛》2017年第4期 | 独著 |
14 | 刘铁群 | 欧阳予倩把小金凤变成尹羲 | 《博览群书》2017年第11期 | 独著 |
15 | 刘铁群 | 从小说《花桥荣记》到话剧《花桥荣记》, | 《歌海》2017第2期 | 独著 |
16 | 刘铁群 | 田汉与漓江 | 《博览群书》2017年第7期 | 独著 |
17 | 刘铁群 | 论壮族作家韦一凡小说的幽默艺术 | 《桂学研究》第三辑,2017年2月 | 独著 |
18 | 刘铁群 | 倾听眼睛里的声音 | 《中国艺术报》2017年3月20日 | 独著 |
19 | 刘铁群 | 在烈焰与冰寒中成长——论纪尘的长篇新作《冰之焰》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 独著 |
20 | 刘铁群 | 论李约热小说中的恶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 独著 |
21 | 刘铁群 | 抗战时期旅桂作家笔下的桂林 | 《南方文坛》2017年3期 | 独著 |
22 | 刘铁群 | 触摸时光里的苍凉与温暖——读李金兰的《天与安排》 | 《广西文学》2017年第10期 | 独著 |
23 | 刘铁群 | 倾听眼睛里的声音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16年第12期 | 独著 |
24 | 刘铁群 | 《文学创作》的生长环境 | 《文化学刊》2016年第2期 | 第一 |
25 | 刘铁群 | 孤独地行走执著地追问——评何述强的散文 | 《河池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 独著 |
26 | 刘铁群 | 地域文化与湘女神韵——论大型高山峡谷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 | 《桂学研究》第一辑2014年4月 | 独著 |
27 | 刘铁群 | 直面“洞”内的风景 体恤生命的疼痛——论光盘的小说 | 《广西文学》2014年第7期 | 独著 |
28 | 刘铁群 | 行走与寻梦——论贺州女作家纪尘与林虹 | 《南方文坛》2015年第5期 | 独著 |
29 | 刘铁群 | 呈现正史背后的细节与真相 | 《广西文学》2022年第1期 | 第一 |
30 | 刘铁群 | 徐小雅小说阅读札记 | 《南方文学》2022年第2期 | 独著 |
31 | 刘铁群 | 一部具有艺术张力的小说——论红日的长篇小说《述职报告》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 第一 |
32 | 刘铁群 | 走向应用的桂学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30日 | 独著 |
33 | 刘铁群 | 广西现代散文发展述评 | 《贺州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 独著 |
34 | 刘铁群 | 广西诗歌70年发展述评 | 《桂学研究》第7辑 | 独著 |
35 | 黄伟林 | 秦似的成名及其杂文写作 | 《南方文坛》2018年第1期 | 独著 |
36 | 黄伟林 | 抗战后期大后方的历史记录与情感记忆——马国亮长篇小说《命运交响曲》 | 《南方文坛》2018年第5期 | 独著 |
37 | 黄伟林 | 文学进入的是人的心灵世界——评杨映川长篇小说《圣堂之约》 | 《当代作家评论》2018第3期 | 独著 |
38 | 黄伟林 | 双重视角看乡村——评黄佩华小说《乡村大厨》 | 《民族文学》2018年第11期 | 独著 |
39 | 黄伟林 | 山水城的战时文学景观——广西抗战暨桂林文化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7第3期 | 独著 |
40 | 黄伟林 | 动人心弦的话剧诗 | 《南方文坛》2017年第3期 | 独著 |
41 | 黄伟林 | 王诚林漓江书写的三重身份 | 《西部散文选刊》2019年第2期 | 独著 |
42 | 黄伟林 | 当代广西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里程碑——《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编选感言 | 《贺州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 独著 |
43 | 黄伟林 | 图释广西文学70年经典(之一) | 《广西文学》2019年第2期 | 独著 |
44 | 黄伟林 | 论“广西后三剑客” | 《南方文坛》2016年第1期 | 独著 |
45 | 黄伟林 | 从家族、民族叙事到家国叙事——论黄佩华长篇小说《河之上》的叙事意图 | 《南方文坛》2016第年3期 | 独著 |
46 | 黄伟林 | 以漓江为中心的文学叙事——“广西当代多民族文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 独著 |
47 | 黄伟林 | 多元视域中的新西南剧展 | 《学术论坛》2016年第10期 | 独著 |
48 | 黄伟林 | 中国文学应该书写中国多民族命运共同体 | 《民族文学》2016年第8期 | 独著 |
49 | 黄伟林 |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心灵归宿——广西抗战暨桂林文化城研究系列之一 | 《南方文坛》2015年第6期 | 独著 |
50 | 黄伟林 | 桂林师范学院的戏剧活动
| 《红豆》2018第2期 | 独著
|
51 | 黄伟林 | 抗战遗址研究:由广西扩展到全国 | 《当代广西》2018第8期 | 独著
|
52 | 黄伟林 | 戴爱莲与哑子背疯——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六 | 《贺州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 独著
|
53 | 黄伟林 |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经典之作 | 《南方文坛》2015年第5期 | 独著
|
54 | 黄伟林 | 桂林师院与西南剧展——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七 | 《贺州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 独著 |
55 | 黄伟林 | 桂林:曾经的“东方巴黎” | 《南方文学》2018年第5期 | 独著 |
56 | 黄伟林 | 抗战时期广西高等艺术教育源流 | 《贺州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 独著 |
57 | 黄伟林 | 文化自信与广西的文化创新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第5期 | 独著 |
58 | 黄伟林 | 花山岩画与广西文学: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文学叙事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 独著 |
59 | 黄伟林 | 广西多民族文学六十年
| 《广西文学》2018年第11期 | 独著 |
60 | 黄伟林 | 新西南剧展三题
| 《歌海》2018年第3期 | 独著 |
61 | 黄伟林 | 20世纪30年代的桂林花桥
| 《南方文学》2018年第2期 | 独著 |
62 | 黄伟林 | 此山此水此人
| 《南方文坛》2014年第6期 | 独著 |
63 | 黄伟林 | 论凡一平的新乡土小说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 独著 |
64 | 黄伟林 | 如何保护利用历史遗产与文化资源——“桂学应用”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 独著 |
65 | 黄伟林 | “三月三”的人文内涵及发展新径——“桂学应用”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 独著 |
66 | 黄伟林 | 民国时期广西旅游探析——“桂学应用”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 独著 |
67 | 黄伟林 | 广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桂学应用”研究系列论文之四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 独著 |
68 | 黄伟林 | 李宗仁的体育精神 | 《红豆》2017年第7期 | 独著 |
69 | 黄伟林 | 广西师范大学最初的模样
| 《红豆》2017年第9期 | 独著 |
70 | 黄伟林 | 欧阳予倩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立艺术馆 | 《红豆》2017年第8期 | 独著 |
71 | 黄伟林 |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 《文史春秋》2017年第10期 | 独著 |
72 | 黄伟林 | 仕途的硬实力与软实力——读长篇小说《南方的风》有感 | 《当代广西》2017年第13期 | 独著 |
73 | 黄伟林 | 花山:当代广西文艺的灵感源泉 | 《麒麟》2017年第2期 | 独著 |
74 | 黄伟林 | 红军长征与广西苗瑶壮等少数民族 | 《当代广西》2017年第1期 | 独著 |
75 | 黄伟林 | 柳苏其人其文
| 《南方文学》2017年第1期 | 独著 |
76 | 黄伟林 |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音乐舞蹈述略——桂林文化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 《贺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 独著 |
77 | 黄伟林 |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美术活动述略——桂林文化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 《贺州学院学报》201年第4期 | 独著 |
78 | 黄伟林 | 抗战时期旅桂人士对广西人文的认识——抗战桂林文化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 《贺州学院学报》2017 年第1期 | 独著 |
79 | 黄伟林 | 吴伯超桂林时期的音乐创作——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五 | 《贺州学院学报》2017 年第3期 | 独著 |
80 | 黄伟林 | 校园歌圩“三月三”文化的提升之道 | 《当代广西》2017年第11期 | 独著 |
81 | 黄伟林 | 花山:骆越人写在断壁上的歌 | 《领导月读》2016年第8期 | 独著 |
82 | 黄伟林 | 桂林文化城音乐舞蹈概述
| 《广西文史》2016年第1期 | 独著 |
83 | 黄伟林 | 月牙山豆腐
| 《当代广西》2016年第10期 | 独著 |
84 | 黄伟林 | 历史潮流,笔底波澜——《桂系演义》作者黄继树访谈录 | 《南方文坛》2016年第5期 | 第一 |
85 | 黄伟林 | 论壮族文学新质与新壮族文学 | 《文化与传播》2015年第2期 | 独著 |
86 | 黄伟林 | 抗战时期的“桂林三宝”
| 《广西文史》2015年第2期 | 独著 |
87 | 黄伟林 | 桂林文化城美术活动概述
| 《广西文史》2015年第4期 | 独著 |
88 | 黄伟林 | 抗敌前沿的广西人
| 《当代广西》2015年第10期 | 独著 |
89 | 黄伟林 | 考察湖南抗战历史拓展广西抗战研究——湖南抗战主题考察报告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 独著 |
90 | 黄伟林 | 白先勇最近一次桂林行
| 《广西文史》2015年第1期 | 独著 |
91 | 黄伟林 | 将军决胜岂止在战场:白崇禧将军的另一面 | 《广西文史》2015年第1期 | 独著 |
92 | 黄伟林 | 70年后欧阳予倩剧作重返黄姚 | 《当代广西》2015年第3期 | 独著 |
93 | 黄伟林 | 抗战时期的广西建设研究会 | 《广西文史》2015年第3期 | 独著 |
94 | 黄伟林 | 剧作家张仁胜创作漫议 | 《歌海》2015第4期 | 独著 |
95 | 黄伟林 | 桂系的文化自觉与抗战桂林文化城——广西抗战暨桂林文化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 独著 |
96 | 黄伟林 | 抗战时期旅桂人士对广西人文的认识 | 《广西文史》2015年第3期 | 独著 |
97 | 黄伟林 | 从西南剧展到新西南剧展 | 《贺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 独著 |
98 | 黄伟林 | “关注人的生存困境”——海外华人作家陈谦访谈录之一 | 《文化与传播》2014年第2期 | 独著 |
99 | 黄伟林 | 卓然独秀南中国——论新世纪的广西文学 | 《文化与传播》2014年第1期 | 独著 |
100 | 黄伟林 | 个人和一座城:魏华龄与抗战桂林文化城 | 《广西文史》2014年第1期 | 独著 |
101 | 黄伟林 | 高校学术型博物馆:文科实验室的一种存在形态——以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为例
| 《教育观察》2020年第9期 | 独著 |
102 | 黄伟林 | 丰子恺“艺术的逃难”——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十五
| 《贺州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 独著 |
103 | 黄伟林 | 艾青的桂林时间——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十三
| 《贺州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 独著 |
104 | 黄伟林 | 端木蕻良的桂林时间
| 《南方文坛》2021年第5期 | 独著 |
105 | 黄伟林 | 学术自觉:学生社团的发展之道——以广西师范大学望道社团为例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 独著 |
106 | 黄伟林 | 广西模范省的由来和内涵
|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3期 | 独著 |
107 | 黄伟林 | 沈起予速写广西——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十二
| 《贺州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 独著 |
108 | 黄伟林 | 刘雯卿的桂林时间——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十四
| 《贺州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 独著 |
109 | 黄伟林 | 以初心培育桂林戏曲百花园——表演艺术家、桂剧传承人张树萍印象记
| 《歌海》2020年第1期 | 独著 |
110 | 黄伟林 | 真实性、全局观与信仰的基因——评李时新纪实作品《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
| 《新阅读》2021年第7期 | 独著 |
111 | 黄伟林 | 雁山区的文化地标——“桂学应用”研究系列论文之五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 独著 |
112 | 黄伟林 | 柴门里的乡愁密码——解读冯三四散文集《推开昨日的柴门》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年第1期 | 独著 |
113 | 黄伟林 | 远古的呼唤从未消失——重读蓝怀昌长篇小说《波努河》
| 《南方文坛》2022年第1期 | 独著 |
114 | 黄伟林 | 丰子恺《教师日记》的多重价值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年第2期 | 独著 |
115 | 黄伟林 | 桂林文化城:山水城市的另一面相
| 《中央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2期 | 独著 |
116 | 黄伟林 | 广西当代文学专题馆六大板块解读
| 《南方文坛》2022年第5期 | 独著 |
117 | 鹿义霞 | 活着与活法的深切关注与深入探寻——陈建功小说论 | 《南方文坛》2018年第6期 | 独著 |
118 | 鹿义霞 | 论新时期桂剧与广西本土文化
|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7月 | 独著 |
119 | 鹿义霞 | 时代语境与故事的加减法欧阳予倩与“木兰”故事的改写及重述
| 《中国戏剧》2021年第7期 | 独著 |
120 | 鹿义霞 | 从新时期桂剧分析舞台表演的跨界色彩与戏剧美学的多维交融
|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7月 | 独著 |
121 | 鹿义霞 | 凡一平小说影视改编的加减法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 独著 |
122 | 张利群 | 论广西民族文学的三位一体文化传统构建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 第一 |
123 | 张利群 | 晚清粤西诗人群体“杉湖十子”创作成就及影响——广西历代文学发展规律特点研究之五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 独著 |
124 | 张利群 | 以“决战长篇”形成文学桂军新崛起的突破口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 独著 |
125 | 张利群 | 从“作家摇篮”走向文学殿堂——广西师范大学“独秀作家群”形成原因探究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 独著 |
126 | 张利群 | 重视桂学研究资源发掘与资料库建设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 | 独著 |
127 | 张利群 | 花山岩画的骆越文化渊源探溯——“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 第一 |
128 | 张利群 | 花山岩画人像造型的骆越根祖原型分析——“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 独著 |
129 | 张利群 | 花山岩画图像叙事功能作用及价值意义——“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七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 第一 |
130 | 张利群 | 花山岩画图像符号之“文”缘起发生意义探讨——“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 第一 |
131 | 张利群 | 花山岩画之“纹”与骆越“文身”关系辨析——“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四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 第一 |
132 | 张利群 | 论海洋文化理论构建与北部湾海洋文化战略——桂学基本理论及学理依据研究之十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 独著 |
133 | 张利群 | 花山岩画艺术形式特征及其形式意味探讨——“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五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 第一 |
134 | 张利群 | 花山岩画的“前艺术”特征及其艺术发生学意义——“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六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 第一 |
135 | 张利群 | 试析桂学研究的学理依据及其学术肌理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 独著 |
136 | 张利群 | 论桂学研究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桂学研究方法论研究之一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 独著 |
137 | 张利群 | 论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及其文化生产论构建——桂学基本理论及学理依据研究之七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 独著 |
138 | 张利群 | 论桂学研究的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桂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之二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 独著 |
139 | 张利群 | 论桂学研究的文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桂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之六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 独著 |
140 | 张利群 | 论桂学研究的区域文化理论基础——桂学基本理论及其学理依据研究之一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 独著 |
141 | 张利群 | 论桂学元研究及其理论构成系统的研究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 独著 |
142 | 张利群 | 论文化产业内涵及其理论构成——桂学基本理论及学理依据研究之八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 独著 |
143 | 张利群 | 论桂学研究的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桂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之五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 独著 |
144 | 张利群 | 论桂学研究的跨学科理论基础——桂学基本理论及学理依据研究之四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 独著 |
145 | 张利群 | 论桂学研究的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桂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之四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 独著 |
146 | 张利群 | 桂学研究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基础——桂学基本理论及学理依据研究之五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 独著 |
147 | 张利群 | 桂学研究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桂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之三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 独著 |
148 | 张利群 | 论桂学研究的边缘发展理论基础及其发展策略——桂学基本理论及学理依据研究之三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 独著 |
149 | 张利群 | 论文化软实力理论构建及其功能的三位一体构成——桂学基本理论及学理依据研究之九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 独著 |
150 | 张利群 | 桂学研究方法论初探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 独著 |
151 | 张利群 | 论广西跨越发展的后发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桂学基本理论及学理依据研究之二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 独著 |
152 | 张利群 | 论桂学研究的文化唯物论理论基础——桂学基本理论及学理依据研究之五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 独著 |
153 | 张利群 | 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园地中的一朵鲜花——评覃展的文学作品集《本乡无事》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 独著 |
154 | 张利群 | 多维视角的现场开放式叙述方式的探索——评龚桂华长篇小说《苦窑》的叙事特征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 独著 |
155 | 张利群 | 文学桂军崛起的文化意义
| 《南方文坛》2008年第1期 | 独著 |
156 | 张利群 | 论林焕平文学研究方法论特色
| 《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 | 独著 |
157 | 张利群 | 建构独到精准的文学理论批评视角——论刘铁群文学研究及其批评特点
| 《南方文坛》2012年第6期 | 独著 |
158 | 张利群 | 从文学反思走向文学自觉——广西文学发展的制度化建设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 《南方文坛》2011年第3期 | 独著 |
159 | 张利群 | 史论结合的《广西文学50年》
| 《南方文坛》2005年第4期 | 独著 |
160 | 张利群 | 桂林抗战艺术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李建平等《桂林抗战艺术史》
| 《南方文坛》2015年第6期 | 独著 |
161 | 张利群 | 桂林新实力派青年作家群的崛起——评中短篇小说选《水莲》
| 《南方文坛》2009年第10期 | 独著 |
162 | 张利群 | 以多维立体视野开拓桂剧理论研究的新天地——评朱江勇专著《桂剧研究》
| 《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 | 独著 |
163 | 张利群 | 论历代旅桂文人的山水文学创作成就及其影响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 独著 |
164 | 张利群 | 论桂学研究的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桂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之七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 独著 |
165 | 张利群 | 论临桂词派渊源及其粤西词人影响——临桂词派系列研究之三
| 《贺州学院学院》2012年第4期 | 独著 |
166 | 张利群 | 论广西文学理论批评桂军的崛起及评价机制建设
| 《贺州学院学院》2010年第4期 | 独著 |
167 | 张利群 | 论陈宏谋研究的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意义
| 《贺州学院学院》2011年第4期 | 独著 |
168 | 张利群 | 广西灵川江头洲村周氏家训及其爱莲文化研究
| 《贺州学院学院》2017年第4期 | 独著 |
169 | 张利群 | 桂学理论研究现状——桂学研究现状述评之二
| 《贺州学院学院》2014年第1期 | 独著 |
170 | 张利群 | 桂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理论和方法
| 《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 独著 |
171 | 冯智明 | 人类学整体论视野下的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以广西红瑶为个案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 独著 |
172 | 冯智明 | 南岭民族走廊传统村落的多维空间实践及其演化——以瑶族传统村落为例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10期 | 独著 |
173 | 冯智明 |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空间转向——以瑶族送鬼仪式中人、自然与宇宙的关系建构为例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1期 | 独著 |
174 | 冯智明 | 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空间研究——以贺州土瑶安龙仪式为例
| 《广西社会学》2015年第7期 | 第一 |
175 | 冯智明 | “凝视”他者与女性身体展演——以广西龙胜瑶族“六月六”晒衣节为中心
| 《民族艺术》2018年第1期 | 独著 |
176 | 冯智明 | 身体与家屋空间的构建——红瑶身体的空间性及其象征研究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 独著 |
177 | 冯智明 | 梯田观光、稻作农耕与民族文化的互利共生——基于龙脊梯田“四态均衡”模式的考察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 独著 |
178 | 冯智明 | 文化生态重建与价值更新——关于瑶族盘王节内涵及传承发展的再认识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年第2期 | 独著 |
179 | 冯智明 | 身体象征与污秽:广西红瑶女性禁忌的社会分类和秩序建构
| 《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 独著 |
180 | 冯智明 | 生计、家屋及节庆文化象征:江永勾蓝瑶洗泥节变迁研究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 独著 |
181 | 冯智明 | 土家族哭嫁的传统意蕴与现代嬗变
| 《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 独著 |
182 | 冯智明 | 身体实践、物象隐喻与仪式过渡:桂北红瑶“送梅山”葬礼研究
| 《宗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 | 独著 |
183 | 冯智明 | “自然”身体的文化转化:瑶族婚礼的过渡意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 独著 |
184 | 冯智明 | 以发寄魂与身体之孝:红瑶人蓄长发的文化逻辑
| 《民俗研究》2014年第6期 | 独著 |
185 | 冯智明 | 瑶族盘瓠神话及其崇拜流变——基于对广西红瑶的考察
| 《文化遗产》2014年第1期 | 独著 |
186 | 冯智明 | 神话叙事与庆典仪式的互文——以桂北瑶族“渡海”神话和禁风节为中心
| 《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3期 | 独著 |
187 | 冯智明 | 空间: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新视角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 独著 |
188 | 冯智明 | 族群历史记忆的身体再现——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二
| 《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 独著 |
189 | 冯智明 | 身体与南岭瑶族村落空间的构建——红瑶身体的空间性及其象征研究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 独著 |
190 | 冯智明 | 作为“整体社会事实”的宗教和巫术信仰——瑶族师公、地理先生和杠童的职能实践及其关系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2月 | 独著 |
191 | 冯智明 | 社会身份标记——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一
| 《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 | 独著 |
192 | 冯智明 | 社区参与、仪式庆典与村落整合——以广西恭城平地瑶盘王节为例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 第一 |
193 | 冯智明 | “自然”身体的文化转化:瑶族诞生礼的过渡意义
| 《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 独著 |
194 | 冯智明 | 遗产化语境下的双重仪式展演与村落文化环境重构——桂北恭城县水滨村瑶族盘王节考察
| 《百色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 独著 |
195 | 冯智明 | 贺州关帝庙祭祀仪式的行为叙事表达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 独著 |
196 | 冯智明 | 流动性交融:南岭走廊红瑶稻作技艺习得的历史记忆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 第一 |
197 | 冯智明 | 《梅山图》·《梅山经》·还愿仪式:瑶族三位一体“愿”信仰体系的构建
| 《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 | 独著 |
198 | 冯智明 | 身体感知、身份建构与蓝靛瑶服饰制作技艺——以广西凌云县果卜村为例
| 《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5期 | 第一 |
199 | 冯智明 | 剪发易服的身体政治——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三
| 《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 独著 |
200 | 冯智明 | 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对“家族”与“民族”关系的人类学思考
| 《民族学刊》2012年第6期 | 第一 |
201 | 冯智明 | “禁风”灾难叙事与族群迁徙流动——基于广西临桂县宛田乡瑶族禁风节的考察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 第一 |
202 | 冯智明 | 桂西高山汉人的家屋观念及其建构
| 《文化遗产》2022年1月 | 独著 |
203 | 冯智明 | 桂西高山汉人的家屋观念及其建构
| 《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6期 | 第一 |
204 | 冯智明 | 沟通阴阳与修“阴功”:红瑶架桥仪式及其人观研究
| 《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 独著 |
205 | 冯智明 | 身体技术、表达与消费:蓝靛瑶服饰制作技艺研究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 第一 |
206 | 冯智明 | 从瑶族历史看边缘的兴起——《另类中国:瑶族及其民族归属政治》评介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 独著 |
207 | 冯智明 | 污秽与转移:合浦更螺岛祭社“送茅哥”驱除仪式的实践逻辑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 第一 |
208 | 冯智明 | 神圣与洁净:广西龙胜红瑶祭社仪式的社区整合意义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 独著 |
209 | 冯智明 | 西方人类学的美国“优勉”瑶族研究:适应、认同与挑战
|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年第3期 | 独著 |
210 | 杨国伟 | 沉重的肉身与民族的光辉——《抗战老兵口述历史》读扎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 独著 |
211 | 杨国伟 | “质朴”“原本”“真诚”——论吉小吉的诗歌观念与创作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 第一 |
212 | 杨国伟 | 锦璐:人之困境与预言——从《双人床》说开去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第1期 | 第一 |
213 | 樊中元 | 广西农民工语言的实证研究
| 《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 独著 |
214 | 樊中元 | 广西民族语言产业及其经济效能特征分析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第3期 | 独著 |
215 | 樊中元 | 广西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和效能的状况与发展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 独著 |
216 | 樊中元 | 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艺术产业和效能的发展
| 《教育观察》2017年第9期 | 独著 |
217 | 樊中元 | 广西民族语言出版产业效能及其发展分析
| 《贺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 独著 |
218 | 樊中元 | 广西民族语言生态建设中的语言认同调查
| 《桂学研究》202年11月 | 独著 |
219 | 胡大雷 | 桂学传统与广西精神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 独著 |
220 | 胡大雷 | 粤西士人与粤西文化建设与发展——“粤西士人研究”之二
| 《梧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 独著 |
221 | 胡大雷 | 粤西诗人“江山之助”论——“粤西士人研究”之三
| 《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 独著 |
222 | 胡大雷 | 粤西士人的文化精神刍议——“粤西士人研究”之一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 独著 |
223 | 胡大雷 | “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胡大雷教授访谈录
| 《贺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 独著 |
224 | 胡大雷 |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以“桂学研究”为例的探讨
| 《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4月 | 独著 |
225 | 胡大雷 | 粤西士人的诗学精神——“粤西士人研究”之四
| 《玉林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 独著 |
226 | 胡大雷 | 古代廉政文化的自律精神——广西士人廉政往事
| 《中央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2期 | 独著 |
227 | 胡大雷 | 桂学与全球性视野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 独著 |
228 | 胡大雷 | 桂学与“桂林文化城”研究——论“桂学之用”与“新西南剧展”活动
| 《贺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 独著 |
229 | 胡大雷 | 桂学与壮族文学史研究——论《壮族文学发展史》的两位作者
| 《贺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 独著 |
230 | 胡大雷 | 桂学研究的意义与学术构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开题报告
| 《桂学研究》2014年4月 | 独著 |
231 | 胡大雷 | 粤西士人的“君子之仕行”述论——“粤西士人研究”之五
| 《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 独著 |
232 | 胡大雷 | 粤西士人的诗学理论——“粤西士人研究”之六
| 《河池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 独著 |
233 | 胡大雷 | 开创“桂学研究”新局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桂学研究”结题报告
| 《桂林研究》2018年9月 | 独著 |
234 | 胡大雷 | 桂学与粤西士人研究——兼论两位当代粤西士人
| 《贺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 独著 |
235 | 胡大雷 | 论粤西士人的史学精神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2期 | 独著 |
236 | 胡大雷 | 粤西古代勤政文化的挖掘与借鉴
| 《人事天地》2014年第7期 | 独著 |
237 | 胡大雷 | 桂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 《桂学研究》2015年7月 | 独著 |
238 | 黄艺红 | 《在沙地间执著行走——读沙地黑米的<彩云追>》 | 《南方文坛》2018年第第2期 | 独著 |
239 | 黄艺红 | 匠心塑典型——论红日《驻村笔记》中的老跛形象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1年第6期 | 第一 |
240 | 黄艺红 | 匠心塑典型——论红日《驻村笔记》中的老跛形象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2年第2期 | 独著 |
241 | 李雪梅 | 广西多民族文学“总体性”的建构——读黄伟林的《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
| 《贺州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 独著 |
242 | 李雪梅 | 学术型社团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广西师范大学望道话剧社为例
| 《教育观察》2020年第9期 | 独著 |
243 | 李雪梅 | 白先勇小说中的音乐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 独著 |
244 | 阳海鸥 | 话剧《秋声赋》舞美设计刍议 | 《歌海》2018年第3期 | 独著 |
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