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今天是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鲁国尧先生应邀到我院讲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05浏览次数:406

       近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音韵学会会长鲁国尧先生应邀在雁山校区为文学院学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艰难的历程”的讲座。逾古稀之年的鲁老先生精神矍铄,以独特的方式讲授了汉语语音结构研究的千年历程。我院孙建元、杨世文、陈小燕、白云、孙艳庆、崔金涛等老师共同聆听了讲座。
      鲁老先生毕生致力于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于学术老而弥笃,且“衰年变法”,近若干年致力于“坚实、会通、创新”和“义理、考据、辞章”。在讲座中,他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追溯学术研究的历史渊源,从中国语言文字学的“三部祖书”(《尔雅》《说文解字》《声类》)娓娓道来,指出音韵之学晚于语法、文字的研究,其原因在于“音韵之学,系乎口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他撷取《周易》之语凝练地概括了注音“变法”的演变,并将其分为整音注音法和拆音法两个阶段加以梳理,重点讲述了反切法的缘起、发展及其重大的意义,以“学则须疑”的态度分析了反切源于佛经汉译说。
“      需要是发明之母”,鲁教授以此引入中国人认识汉语语音结构从发展到成熟的四阶段:音节的拆析为二、韵母的提取和组织、声调的发现与四分、声纽的排列。他生动而扼要地点出了语音研究复杂的历史演变中的重要转折点。在讲述过程中,他旁征博引,对相关典故信手拈来,令人叹为观止。在铺展学术史观照的同时,他还凝入了在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融会贯通的思想结晶。他由语音研究的推进引入“文化传承”的概念,引用希罗多德的《历史》来指出保留记忆的途径即为口头传承与文字传播,故特定的语音必须要转化为视觉符号。此外,他还为文字学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导。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鲁老先生洋洋洒洒而充满学术魅力的发言深深感染了在场学生,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青年学者如何领会及运用文史语言学来深入当前的研究等问题,他都一一作了富有启发式的解答。师生们在讲座中不仅收获了一段学术发展历程的认识,更领悟到了老一辈学者在治学上更为深厚的修为和沉淀。

      鲁国尧先生现为南京大学退休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中国音韵学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第二主编、多种语言学杂志/语言学辑刊编委、《辞海》编委和分科主编,为北京大学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之一。

鲁国尧先生做精彩讲座207

Copyright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桂林市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46272 院纪委信箱:wxyjjjch@163.com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