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今天是

感动人心的话剧诗 ——我院学者专家与主创人员对谈话剧《花桥荣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04浏览次数:991

        2016年10月27日,话剧《花桥荣记》座谈会在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举行。会议由广西师范大学白先勇研究中心、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黄伟林主持。话剧《花桥荣记》总策划、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容小宁,编剧张仁胜,导演胡筱坪,舞美设计秦文宝,策划褚家设,广西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孙红兵,桂林市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学院刘铁群教授、廖静博士、李雪梅博士、美术学院刘宪标副教授,以及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座谈会。
        黄伟林教授首先介绍了他了解到的有关话剧《花桥荣记》各方面的观众反映,他称之为好评如潮,有观众认为:这个戏没有太多的戏剧冲突,但抒情性很强,非常感人,像一首散文诗。容小宁总策划介绍了话剧《花桥荣记》的缘起、编创、演出人员情况。刘铁群教授从剧本改编与舞台实现的角度首先肯定了话剧所带给观众的美的享受,同时指出白先勇的小说《花桥荣记》像水,像风,《话剧》在如何表现小说的内敛特质、卢先生的形象设计方面似乎都还有提升的空间。写作学专业研究生姚刚激动地表达自己被感动了,但也提出剧中的三次魂归故里设计应如何在重复中显出变化进而达到更好效果的问题。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程鹏瑜是广西师范大学新西南剧展话剧《秋声赋》的主演,他从观众和演员的角度肯定了话剧,提出话剧的高潮问题、演员在剧中如何处理现实与回忆部分的状态、女主角戏份重、卢先生的形象张力可以加强等。戏剧学博士廖静认为剧作以铺开的戏剧诗方式成功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文学博士李雪梅从桂林是编剧的放逐地、小说作者的家乡角度,指出了这样的角度在剧本写作中呈现出来的情感交错问题。胡筱坪还就特别关注的主题曲问题提出来讨论。
        国家一级编剧、著名作家张仁胜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初衷,从剧本选择了没有戏剧冲突的《花桥荣记》、话剧中冒险的桂林、台北的两城对峙单调重复中构成戏剧内部张力的设计,道具的选择,时间跨度的安排,到剧作通过春梦婆“回望”视点的确立等等,在大家针对小说、剧本、舞台实现等内容畅所欲言之后,编剧的设想在最后道出,也让与会人员不得不“回望”今天的精彩思维碰撞。容小宁就文化基因、文化多元、文化传承、文化力量和文化责任五个关键词做了总结发言,希望话剧《花桥荣记》将以艺术上更加圆熟的面貌奉献给两岸的观众,并感谢与会人员的真诚观后感和建议。最后,黄伟林对主创人员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师生们所带来的无比珍贵的第二课堂表示感谢。
        话剧《花桥荣记》根据桂籍作家白先勇同名小说改编,于2016年10月26日晚在桂林大剧院首演。该剧由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广西天昌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广西群众艺术馆制作演出。(李雪梅供稿)

Copyright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桂林市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46272 院纪委信箱:wxyjjjch@163.com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