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今天是

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讲授艺术人类学与情绪情感民族志——第25期中文之光·研究生论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05浏览次数:1781

       2016年11月25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应邀请来到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邑谷互动校园体验中心,主讲题为“艺术人类学与情绪情感民族志”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为第25期中文之光·研究生论坛学术交流活动,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教研室主任海力波教授主持本次报告。

       王建民教授开篇介绍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即艺术人类学研究秉持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关注艺术活动和从事艺术活动的人,也关注艺术所在的社会文化。在艺术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应当重视个案的层面去思考独特学术领域能够对于人类学和艺术研究带来什么独特的学术贡献。在研究实践过程中,通过关注艺术活动中人们投入其中的情感激情和欢乐愉悦,把握人类更多的感觉方式。

       由此展开有关情感/情绪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emotion)的研究思考。传统情感情绪人类学强调以文化视角研究人类情绪情感,关注情绪表达与社会文化建构,人类学家将情绪放置在社会背景中,认为情绪情感是人通过文化濡化的过程。近年来,人类学家关注多感官(senses)视角,强调将感官感知作为理解人们与他者及其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的认识途径,即感觉既是身体行为,也是文化行为。情绪情感既是生理现象,更是文化现象。

       在理性主义反思中,情绪情感感知与表达与所在文化价值道德审美等观念始终相互关联。在反思之后的人类学,王教授认为应当探索基于这种关联性表现出的差异性,应当重视情绪情感感知和表达的多样方式,探索文化意义是如何投入于每一种感觉方式,又怎样通过这些感官表达出来,还要探求情绪情感对社会关系和文化行为的影响。王教授认为这是以往人类学研究中常被忽略,又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推荐罗伯特·德斯加莱(Robert R.Desarlais)的著作Body and Emotion为关注身体与情绪情感关系研究的参考。

       王教授进一步分析,情绪情感是被特殊文化系统和特定社会与环境建构,情绪情感经历过程就是文化本身。随着人类学学科对于“文化”概念理解的不断变化,由泰勒对文化的经典定义转变为认知人类学中对文化作为文化系统表达的出口。由此启发情绪情感关注从对社会事实的记录转变为探究当地人可以感知什么及怎样感知,探索它们喜怒哀乐等情绪表达模式,并理解和阐释应当成为情绪情感民族志的出发点。王教授以得意门生刘冬梅博士撰写的唐卡民族志为例,说明艺术活动中更丰富的伴随情绪情感的感知和表达,刘博士采用体验式参与观察研究的方法,亲身学习唐卡制作,成为画师群体认可的一员。从感知的对象、感知的主体、表达的方式等,探究画师主体情绪情感在创作中的层次输出。

       接下来王教授借鉴学界的相关讨论,认为情绪情感民族志也面临一个作为一个整体学科所面对的方法论问题,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面对的是要不要描述以及如何描述不同文化情绪情感感知体验。其次,应当将情绪情感研究纳入到田野民族志方法之中。第三则是情绪情感研究中的变动性难题。第四是影像和文本是否是发布资料的最佳媒介。

       王教授总结到,基于对文化实践情绪情感体验的观察体验和深度访谈研究,有可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情绪情感延续性与变化性,体验性和表达性。在特定场景中考察情绪情感,将文化实践的语言、表情、身体动态与时间、空间和有意义的他人联系起来,情绪情感才能够作为文化组成部分更好的认识理解文化,才能实现对于文化更深入的把握,对情绪情感本身阐释会更广泛深刻。

       最后,王教授耐心解答了现场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生提出的有关艺术本真性、微信民族志、艺术治疗、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等问题,王教授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耐心的讲解让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艺术人类学研究是一项深刻的理论性学术实践,王建民教授此次学术报告开拓同学们研究视野,以个案研究方式对当代社会艺术研究体验民族的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供稿:刘麟王建民教授

王建民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Copyright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桂林市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46272
书记信箱:sj_gxnuwxy@163.com 院长信箱:yz_gxnuwxy@163.com 院纪委信箱:wxyjjjch@163.com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