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今天是

薪火相传,“旧”义不换——广西师范大学望道话剧社重演《秋声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05浏览次数:823

      《秋声赋》,一部诞生了75年的抗战老话剧,以怎样的韵味和独特意义屹立多年,以怎样撼动人心的情感和精神力量值得一遍遍地重演?12月2日晚上,话剧《秋声赋》在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音乐学院三楼演播厅由广西师范大学望道话剧社以新的面孔重演。原中国文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编著者吴福辉先生在学院刘铁群、吴骞、鹿义霞、李雪梅、马丽、莫锐等老师的陪同下和全校话剧爱好者一起观看了演出。

       话剧《秋声赋》是著名剧作家田汉于1941年创作的自传之作、桂林之作、抗战之作。《秋声赋》讲述的是主人公徐子羽一家三代在桂林、长沙的抗战故事,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展示出中国文化人在国家沦亡之际的历史担当。话剧《秋声赋》曾获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组织奖、优秀导演奖,此外《秋声赋》还被拍成电影,在院线上映。

        同样的剧情,不同的新鲜面孔带来不同的演绎,创造不同的激情。参演本次《秋声赋》的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吕腾崟、2015级汉语言文学武冰洁、段文俊等14位演员。

       夜上海,雾重庆,雨桂林,是抗日战争时期镌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符号。剧中,作家徐子羽在漫长的战争阴云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深感苦闷,前女友胡蓼红的突然到访,令他陷入爱情和婚姻的冲突之中……随着日军炮火日趋激烈,徐子羽的妻子秦淑瑾与她的情敌胡蓼红各执恩怨,在长沙合力抗击敌兵、掩护孤儿院的孩子撤退……而在桂林,徐子羽听见了秋天的另一种声音:我们不要伤感,更不用惊怪,用铁一般的坚定从风雨中、浪涛中屹立起来,这正是我们民族翻身的时代!一句句,一幕幕,剧情紧凑,直击人心,年轻的演员们在台上驾轻就熟地挥洒,挥洒才华,挥洒演技。剧终,台下掌声如洪涌。

       以青春激活历史,用信仰照亮人生,广西师范大学望道话剧社重排、重演话剧《秋声赋》,既来自前辈文化精英的感召,也来自当下民族复兴的激励。广西师范大学望道话剧社副社长郭心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的演员表现得很棒,从我们的宣传工作到我们演员的演出都很棒!《秋声赋》是我们望道话剧社压箱底的好戏,我们剧社是因为这部剧聚到了一起,可以说这部剧是我们剧社的开始,不仅是因为致敬西南剧展,更是因为这个剧对我们的剧社的重大意义,所以我们每一年都会重演,用新的面孔传承‘旧’的文化。”与此同时,记者也采访了2016级本科生辅导员莫锐。莫锐老师说道:“感触十分深刻。第一,我们的演员排演时间短,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却让我出乎意料,看到同学们专注的精神,也确实让我感动。第二,虽然大部分都是新演员,而且年龄段大多都在17-18岁,但他们对角色把握有自己的思考,这个真的很棒。话剧表演对于一个学校或者学院而言,是一门集合了音乐、舞台、美术、语言、道具、服装的综合艺术。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战斗。今晚这台剧展现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也很符合我们学校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希望望道话剧社能够好好传承一代代先辈传下来的这些好的精神,在现今综艺化和娱乐化膨胀的社会氛围中保持住自己的这股清风,更希望望道话剧社能够走出广西师范大学,面向广西,面向全国,获取更多交流的机会。”

       如果你错过了《秋声赋》,那么就请别错过12月10日晚七点在同一地点,即音乐学院三楼演艺厅又将进行的另一场话剧表演——《桃花扇》。 那段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过往,将会以话剧的形式重新诉说。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嘤鸣记者团 文/梁茵茵 韦丽荣 摄/黄壮丽)秦淑瑾、

秦淑瑾子羽与淑瑾的矛盾

子羽与淑瑾的矛盾坐谈家事

坐谈家事红与淑瑾谈话解矛盾

红与淑瑾谈话解矛盾红决定去长沙

红决定去长沙合影
合影
Copyright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桂林市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46272 院纪委信箱:wxyjjjch@163.com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