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今天是

“中文之光•研究生论坛”第90期:《狂人日记》与鲁迅思想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5-19浏览次数:622

2018年5月18日星期五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董炳月教授在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文一101教室,为文学院的师生主讲了一场题为“《狂人日记》与鲁迅思想史”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蒋永国老师主持,施秀娟、刘巨文和黄艺红等老师出席。

讲座之初,董炳月教授从“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的流行语说起当今学生们对鲁迅的态度。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解说了这个题目的三大动因:一是《狂人日记》发表至今整100周年;二是《狂人日记》是一个进入中国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最为有效的文本;三是细读《狂人日记》为例,展示一个作家如何将文学与思想进行完美融合。

讲座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董教授强调了《狂人日记》的主题是“吃人”而非“狂人”。在这一部分,董教授以鲁迅文本为原点,细致地呈现了鲁迅的私信、《资治通鉴》中的“吃人”记录、鲁迅同时代的评论家吴虞的《吃人与礼教》和现代专家学者的论证,得出了《狂人日记》“吃人”主题的二重性,并颇有见地将以《狂人日记》为代表的《呐喊》中的十余篇作品的模式归纳为:在鲁迅“记忆整体性”下的“吃人/救人”模式。其次,董教授独创性地提出了“第五次觉醒与吃人”。董教授关注了常人未关注到的鲁迅杂文《灯下漫笔》与《狂人日记》的关系。在多方考察中,董教授认为《灯下漫笔》的本质是《狂人日记》的杂文体,是鲁迅从“为狂人代言”到“自己成为狂人”思想转变的重要证据。董教授梳理了鲁迅自己对《狂人日记》的五次谈论,从中论证出鲁迅从一个“进化论者”向“阶级论者”的变化过程。最后一部分,董教授从《狂人日记》与《药》的互文性关系入手,探讨了鲁迅“吃人/救人”话语模式的重组问题。《狂人日记》和《药》并置后,前者的“空洞”“道德仁义”的进化论问题就转换成了具体启蒙者、革命者和群众关系问题。

董炳月教授用其丰厚的学养对《狂人日记》这样的经典作品进行全新的开掘,给我们做学问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他的讲座生动地示范了如何将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问题放置于历史中考量,构成社会、政治、文学、艺术等层面的跨学科的横向互动,以及如何考察其中人、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对话关系。董炳月教授的讲座既没有艰涩理论的堆砌,也没有过多情节的赘述,他将文学、文献、文论进行完美的融合,使我们受益匪浅。

临近尾声,在场的师生们在董教授的启发下积极发言,和董教授探讨了鲁迅与当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关系,启蒙者与革命者的关系,《狂人日记》日记体的含义以及《狂人日记》对中国新文学意义等诸多问题。最后,整场讲座在热烈而又意犹未尽的气氛中圆满落下帷幕。(文/李涵颖 图/:黄丽娴 审/蒋永国 蓝廖国)



董炳月教授在作报告


论坛现场1


论坛现场2

Copyright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桂林市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46272
书记信箱:sj_gxnuwxy@163.com 院长信箱:yz_gxnuwxy@163.com 院纪委信箱:wxyjjjch@163.com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