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今天是

“中文之光·研究生学术讲坛”第330期:认知视域中民俗事项隐喻解释

发布者:伍媚扬发布时间:2024-09-24浏览次数:174

        2024年9月22日,我院第330期“中文之光·研究生学术讲坛”邀请到了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郑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司罗红教授为师生带来题为“认知视域中民俗事项隐喻解释”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樊中元教授主持,赵鹏程老师、吕炫老师、汉语言文字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司罗红教授就民俗学、隐喻与语言学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刻阐述。这三个领域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共同揭示了人类文化与认知的深层规律。司罗红教授首先指出,理论是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学科向前发展的过程。而语言学在这方面走在前列,拥有一系列丰富的理论体系。接着,司罗红教授深入解析了认知与隐喻,重点讲解了“认知”这一概念,通过生动的例子阐明了隐喻是用一种概念表达与之相互关联的另一种概念的认知过程,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中的联想。司罗红教授进一步指出,隐喻是人类心理联想的过程,其基础是相似性,民俗形式受到隐喻的制约也以相似性为基础。随后,他结合具体的民俗事项,介绍了如何通过隐喻来观察和理解民俗,并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

        在讲座的最后,樊中元教授指出隐喻不仅是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更是观察世界的基本视角。没有隐喻,就没有语言。我院吕炫老师也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与司罗红教授进行了对话。本次讲座不仅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民俗学、隐喻与语言学的紧密联系,还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指导,对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文/胡昕萌   图/刘佳欣   审/谭智奇  樊中元  黄瑶)  

 (主持人樊中元老师主持会议)

 (主讲人司罗红教授为大家耐心讲解内容)

 (“中文之光”330期讲座现场)


Copyright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桂林市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46272 院纪委信箱:wxyjjjch@163.com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