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号晚,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第341期“中文之光研究生讲坛——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在育才校区文二楼举行。讲座特邀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副主任孙正国教授主讲,主题为“抖音非遗传播与当代新生活建构”。讲座由我院岑学贵教授主持,我院院长冯智明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龙晓添教授、海力波教授、汤恺杰博士等教师以及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专业研究生和其他专业部分师生参加。
首先,孙正国以亲身经历介绍了讲座话题的缘起和非遗类抖音直播的现状。随后,从宏观上、中观上、文化上三个维度强调了媒介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非遗现实传承的重要观念,即非遗的本质是人,非遗的现实传承是文化情感的谱系认同。
他指出,非遗的深层内涵是人的文化多样性 、文化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实传承是人的生命历程;同时,超越时空限制的短视频消闲生活方式与消费娱乐观念正在形成,虚拟直播平台技术渐近成熟,服务生态趋向良好,非遗传承传播迎来历史机遇。然而,基于人的文化品格塑造与谱系认同的传承,非遗的网络传播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非遗实践者的公共身份质疑。缺乏非遗实践经历、非遗知识和非遗情怀的非遗主播,不仅技艺水平较弱,而且破坏了非遗项目的传播形象;缺乏公共意识和公益能力的非遗主播,以非遗内容为噱头,最大限度地借此来塑造自己个人形象,建立其他目的的主播品牌;缺乏基本伦理素养和传播能力的非遗主播,借非遗主播的幌子,走低俗直播道路,严重伤害了非遗的公共传播形象。二是非遗传承人的表达局限。国家命名的非遗传承人群体,普遍而言,年龄偏大,适应直播的意识与能力偏弱。
关于非遗传播与当代新生活路径建构,孙正国提出了三方面核心观点:一是非遗所代表的传统形态,以抖音传播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二是国家命名的非遗传承人群体全面接受直播方式,高端、高效、高水平地为社会注入传统能量,将建构资源型的新生活模式;三是抖音非遗传播唤醒了情景化、交互式的传统生活记忆。
孙正国强调,直播时代的到来,点亮了非遗传承人的生命之光,非遗传承与非遗传播在直播时代深刻地融于一体,为开创新生活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未来可观,值得期待。
最后,冯智明、岑学贵对本次讲座作了简短的总结。冯智明表达了对民间文学专业同学的期待与寄望,希望大家能够打开视野,多多关注网络人类学和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思考新出现的文化事象,同时也鼓励大家成为非遗直播的实践者。
(文/孙沐琳 图/蒋伊文 审核/谭智奇 岑学贵 汤恺杰 伍媚扬)
(岑学贵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孙正国教授介绍抖音非遗传播)
(讲座现场)
(冯智明教授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