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今天是

冯智明

发布者:黄金顺发布时间:2016-12-20浏览次数:10138


 

        冯智明,女,土家族,1982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10年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民族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起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教研室。2019年3月-9月任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广西文化名家,广西师范大学“独秀学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瑶学学会理事、桂林市妇联兼职副主席。主要从事身体人类学、岭南民族文化及非遗保护研究,对南岭走廊瑶族有长期的田野调查,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有丰富教学与研究经验。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0多篇;研究成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主讲《民间文学概论》《神话学》《中国文化概论》《文化人类学》《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南方民族文化》等本硕博课程。培养硕士、博士生40余名,其中越南博士生1名。

        一、主持项目

        1.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项目“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梅山教经籍搜集、整理与研究”(20VJXG027)

        2.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南岭走廊瑶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13CMZ035)

        3.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身体、仪式与社会——广西红瑶生命仪式的身体人类学研究 (12XJC850001)

        4.2018年“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科研项目“广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5.2019年度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团队建设项目“广西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研究” 

        6.2020年度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团队建设项目“桂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7.2022年度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研究基地项目“广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交融研究”

        8.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人类学课程观与研究性教学视域中的高师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

        二、专著

        1.覃德清、冯智明.南岭瑶族的民俗与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冯智明.广西红瑶:身体象征与生命体系[M],北京:三联书店,2015

        3.冯智明.多维空间与文化环境:南岭走廊瑶族村落保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三、论文(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

        1.身体的象征与延续:红瑶还花愿仪式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从瑶族历史看边缘的兴起——《另类中国:瑶族及其民族归属政治》评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转载)
        3.人类学整体论视野下民间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4.社会身份标记——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

        5.族群历史记忆的身体再现——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二,《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6.剪发易服的身体政治——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三,《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7.身体与家屋空间的构建——红瑶身体的空间性及其象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8.身体与南岭瑶族村落空间的构建——红瑶身体的空间性及其象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9.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空间转向——以瑶族送鬼仪式中人、自然与宇宙的关系建构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10.“自然”身体的文化转化:瑶族诞生礼的过渡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11.瑶族盘瓠神话及其崇拜的流变现象研究,《文化遗产》,2014年第1期

        12.作为“整体社会事实”的宗教和巫术信仰——瑶族师公、地理先生和杠童的职能实践及其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3.以发寄魂与身体之孝:红瑶人蓄长发的文化逻辑,《民俗研究》,2014年第6期

        14.身体认知与疾病:红瑶民俗医疗观念及其实践,《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15.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空间研究——以贺州土瑶安龙仪式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16.“自然”身体的文化转化:瑶族婚礼的过渡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 期

        17.沟通阴阳与修“阴功”:红瑶架桥仪式及其人观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18.“禁风”灾难叙事与族群迁徙流动——基于广西临桂县宛田乡瑶族禁风节的考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19.身体象征与污秽:广西红瑶女性禁忌的社会分类和秩序建构,《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20.“凝视”他者与女性身体展演——以广西龙胜瑶族“六月六”晒衣节为中心,《民族艺术》,2018年第1期

        21.神话叙事与庆典仪式的互文——以桂北瑶族“渡海”神话和禁风节为中心,《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3期

        22. 南岭民族走廊传统村落的多维空间实践及其演化———以瑶族传统村落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10 期

        23. 《梅山图》.《梅山经》.还愿仪式:瑶族三位一体“愿”信仰体系的构建,《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

        24. 湖南江永勾蓝瑶寨“三维一体”旅游空间生产与文化再造研究,《文化遗产》,2019年第2期

        25. 生计、家屋与节庆文化象征——湖南江永勾蓝瑶洗泥节变迁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19年第9期全文转载)

        26. 身体感知、身份建构与蓝靛瑶服饰制作技艺——以广西凌云县果卜村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5期

        27. 西方人类学的美国“优勉”瑶族研究:适应、认同与挑战,《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年第3期

        28. 梯田观光、稻作农耕与民族文化的互利共生——基于龙脊梯田“四态均衡”模式的考察,《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29. 身体消费及其多元呈现——以抖音、快手短视频中的个体展演实践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11期

        30. 身体实践、物象隐喻与仪式过渡:桂北红瑶“送梅山”葬礼研究.《宗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

        31.文化生态重建与价值更新——关于瑶族盘王节内涵及传承发展的再认识.《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年第2期

        32.流动性交融:南岭走廊红瑶稻作技艺习得的历史记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33. 桂西高山汉人的家屋观念及其建构,《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34. 污秽与转移:合浦更螺岛祭社“送茅哥”驱除仪式的实践逻辑,《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35.流动的时空与恒久的家屋——桂西北高山汉人木构营造技艺变迁,《青海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

        36.做“绣郎”:青年非遗传承人的新形象建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

        37. 民族村寨的灾后重建与韧性治理研究——以广西桂林龙胜县金竹壮寨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38.疾痛、“兵马”与祖先崇拜:桂东北恭城瑶族度戒仪式研究,《宗教学研究》,2023年第1期

        39.食与镜:互联网社会中的饮食实践与身体疗愈,《美食研究》,2023年第3期

        40.孝道传承与危机分担:南岭走廊瑶族丧葬仪式中的民俗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

        41.以戏育村:民族传统戏剧资源融入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24年第2期

        四、获奖

        1.广西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2.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3.广西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4.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5.桂林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6.桂林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7.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第一期培养对象;

        8.2012—2014年度广西师范大学优秀教师;

        9.广西师范大学第十一届“十佳青年”;

        10.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度“诚华青年教师奖”。









Copyright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桂林市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46272
书记信箱:sj_gxnuwxy@163.com 院长信箱:yz_gxnuwxy@163.com 院纪委信箱:wxyjjjch@163.com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